美國職業高爾夫巡會賽資格大致上有兩種主要方式,第一種是從亞巡賽打到歐巡賽,然後再以歐巡賽前幾名`世界排名前五十名的資格打入四大賽,並且打好已取得美巡賽資格,這一部份的重點就是要世界前五十。第二種就是遵循它的體制走,從三級巡迴賽開始打起,而三級巡迴賽裡總共有三個巡迴賽,並且有各自的資格考,進入威巡賽的條件也一致,但每一個巡迴賽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所以在這裡想要一一解釋並且幫助各位做出最好的選擇。
第一個是PGA Tour China 俗稱的美巡中國賽系列,這個巡迴賽較新,而且離台灣近,所以對住在台灣選手在財務以及各方面相對上比較輕鬆,比賽的場次有十二場,賽季的時間是全年度的,在暑假期間有休息二到三個月的時間,年度獎金排行的前五名會獲得威巡賽的資格但只有第一名有全卡,而二到五名只有半卡,半卡必須得經由最後排位取得比賽資格,所以不保證有比賽可以打,,另外重要的一點就是最後一場比賽是在威訓賽的資格考最後一關的前一個禮拜結束,只要三級巡迴賽年終獎金榜的前十名就可以直接到最後一關。
拉丁美洲巡迴賽(南美洲)是我比較不熟,大部分的資訊都是聽說的,簡單來講,因為在各國來回奔波,所以機票`飯店跟簽證開銷都比較貴,而且比賽行程大部分都沒有連續,常常兩場比賽中間會空一個禮拜,這個部分假如你在美國沒有一個居住地,將會是一大難題,桿弟的部分也都得在當地找,因為當地英語程度不高,所以可想而知桿弟的角色就只是一個背球桿的,選手的強度不錯,很多美國大學生選手在畢業後都會選擇拉丁美洲,因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點,威巡賽的賽季一開始都是從拉丁美洲的國家開始,2016年賽季前六場有五場在拉丁美洲,前十二場有七場,所以前年度拉丁美洲巡迴賽的前五名保證有當地名額可以打這些在拉丁美洲舉辦的威巡賽場次,相較之下美巡中國賽系列與加拿大巡迴賽的前五名必須得經由排位而取到各場比賽資格,舉個例子好了,2015加拿大巡迴賽與中美巡的前五名只能在2016年威巡賽前六場比賽中取得兩場資格,而拿兩場比賽的獎金所得再去爭取接下來的比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拉丁美洲巡迴賽的前五名幾乎可以打前面的六場比賽(比賽的獎金也比較多),不只比美巡中國賽系列與加拿大巡迴賽還多,而且也更有機會再獎金榜上排到更好的排位。
加拿大巡迴賽也是一樣有十二場比賽,但是賽季時間只有從五月底到九月底,所以在這四個月的期間打完十二場比賽可以說是最密集`最像威巡賽與美巡賽的三級巡迴賽,加拿大巡迴賽的開銷算是這三個三級巡迴賽裡算中間的,因為大部分都是國內航班,機票大約在$100~200美金左右,大部分比賽都有合作的飯店與接駁巴士,所以不需要租車,除此之外每一場比賽都有合作的餐廳或者洗衣間,都有價格上的折扣,至於桿弟的部分,一天加上小費是大約在$50元美金左右,選手強度的部分呢,因為離美國近又語言相通而且賽季剛好是在大學畢業後,所以整個加拿大巡迴賽裡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比賽選手都是美國人,也因為這個原因,整個巡迴賽的強度是很不錯的,2016美國大學錦標賽冠軍也在畢業後接著打加拿大巡迴賽,加拿大巡迴賽過去選手從三級巡迴賽一直跳到美巡賽的例子也是三個巡迴賽裡最多的一個,除了歷史比較悠久以外,我相信比賽的行程與強度都為選手們提供一個很好的跳板。
總體來講,每個巡迴賽都各自的優缺點,以開銷的角度來看的話,美巡中國賽系列是最友善的,而拉丁美洲則是最貴的,以選手的角度看加拿大巡迴賽因為賽季只有在暑假期間,所以選手們甚至可以同時兼具亞巡與加拿大巡迴賽資格,當然在兩大洲來回飛行會變成必然的,但是從一個要成為職業選手,亞巡賽的大約20場比賽加上加拿大巡迴賽的12場比賽絕對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比賽數量,而且兩個巡迴賽的資格考都在不同時間,最後拉丁美洲取的前五名是最有保障的資格,當了解每個優缺點之後,這就要看每個選手手上的資源去做出最適合你們的決定。
Comments